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开启新征程,再攀高峰
元描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迎来首次修订,旨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提升能级,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引言: 时隔1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迎来重大里程碑!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修订通过,将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被视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金钥匙”,将为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修订背后的深意: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同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出台,为上海金融发展环境的营造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15年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51万亿元飙升至3373.6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数量从986家增至1771家,中外资金融机构齐聚,金融从业人员近50万人,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阶段性目标已取得圆满成功,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关键阶段。
新修订的《条例》以更宏大的视野和更精细的规划,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市场
种子关键词: 金融体系建设
1. 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 《条例》要求上海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健全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货币、外汇、债券、股票、期货和衍生品、保险、黄金、票据、信托、股权等金融市场改革,推动金融市场有序联动,强化金融市场间的监管协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展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
-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表示,上海将加强场内和场外金融市场建设,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高效配置,努力提高“上海指数”、‘上海价格’的质量和影响力。
2.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
- 《条例》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的发展,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功能性总部、分支机构、专业子公司和专营机构。
- 上海将大力集聚高能级金融机构,推动更多标志性金融对外开放项目落地上海,支持新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等在沪发展。
3. 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 《条例》明确上海将支持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等完善信贷、股票、债券、信托、保险等基础性金融产品,发展期货和衍生品,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构建种类齐全、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4.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条例》指出,上海支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沪设立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配合推进在沪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实现境内外互联互通等。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打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金融生态
1.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 《条例》明确上海应当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高水平建设科创板,优化科创板发行承销、股债融资、并购重组、市场交易、股权激励、退市监管等制度。
- 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上海企业达89家,排名全国第二,累计首发募集资金2284.9亿元、总市值1.4万亿元,均排名全国第一。
- 《条例》还透露,上海将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与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级提升。
2.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条例》支持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完善投资退出绩效奖补机制,支持企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等落地运营。
- 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加强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联动,促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发展,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国家级母基金等在沪投资,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
- 支持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推动开展产业并购投资。
3. 推进绿色金融改革:
- 《条例》支持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领域丰富产品和服务体系,参与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制定。
- 建设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入驻和绿色项目入库。
- 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为投保企业提供环境风险减量服务等。
4. 统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条例》指出,上海应当按照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统一部署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在大宗商品、跨境电商、航运服务、国际投融资等领域使用人民币,增强人民币计价、支付、结算、交易、投融资功能。
- 发挥浦东新区法规功能,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探索与离岸相关的交易、外汇管理制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
5.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 《条例》指出,上海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统一对外开放,探索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国债期现货市场等,为人民币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参与全球交易提供便利,提高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
- 上海还应完善期货和衍生品产品序列,推动更多期货和期权品种上市、对外开放,发挥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功能。
- 支持建设全国性大宗商品流通领域基础性平台,提供大宗商品仓单的集中登记、查询等服务。
- 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的业务试点,扩大投资范围,拓展参与主体,创新投资模式。
- 深化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机构集聚,扩大再保险业务规模。
- 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推动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发展,强化风险管理。
强化金融监管协同,构建安全稳健的金融发展环境
1. 建立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
- 《条例》指出,上海市地方金融部门依托协调机制,加强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及其在沪机构的监管合作、风险研判及处置协同、信息共享和重大事项通报会商等,实现金融风险早期识别、预警、暴露和处置。
2. 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
- 上海市地方金融部门建设地方金融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对地方金融组织及其活动的信息归集、监督管理、调查统计和风险监测,实现与有关部门监管信息的互联共享。
3. 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 上海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适应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探索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一体化监管路径。
- 建设覆盖全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库,提升金融市场监测分析水平。
- 建立金融市场快速应对机制,防范股市、债市、期市、汇市等风险跨市场传导,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4. 加强金融审判机制创新:
- 《条例》还要求,上海各级人民法院推进金融审判机制创新,完善金融纠纷示范判决、代表人诉讼等专业化金融审判机制。
- 在审理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领域的涉外民商事案件中,依法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 上海金融法院加强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建设。
5. 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 上海将增强防控工作的预见性,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做好金融创新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及时完善风险应对预案,筑牢上海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常见问题解答
Q1: 《条例》修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重要意义?
A1: 《条例》的修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将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提升能级,在更高起点上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Q2: 《条例》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A2: 《条例》要求上海完善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Q3: 《条例》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A3: 《条例》强调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统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旨在打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金融生态。
Q4: 《条例》在金融监管协同方面有哪些措施?
A4: 《条例》要求加强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金融审判机制创新,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火墙”,以确保金融市场安全稳健发展。
Q5: 《条例》的修订对企业和个人有哪些影响?
A5: 《条例》的修订将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和金融服务,例如,支持企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等落地运营,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国家级母基金等在沪投资,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
Q6: 《条例》的修订对上海未来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A6: 《条例》的修订将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的修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次修订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全面提升能级,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让我们共同期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新的发展阶段再创辉煌!